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张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照片,它拍摄于1972年,正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。当时,尼克松与周总理在北京机场见面的瞬间被定格在了镜头里。这张照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实画面,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与精心安排的细节。
从照片中可以看到,周总理站得笔直,甚至略微后仰,而尼克松则显得十分主动,迈步走向周总理,迅速伸出手来与他握手。这一幕并非偶然,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。周总理特别要求摄影师捕捉到这一关键时刻,确保画面中呈现的是尼克松主动向他伸手,而不是他主动迎向尼克松。
而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是杜修贤,一位著名的红色摄影师,他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拍摄过许多经典的照片。这次,他也是专责拍摄周总理迎接尼克松的这一历史性场面。据杜修贤回忆,周总理在出发前特意向他交代,强调一定要拍出尼克松主动与他握手的画面。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虑,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。
展开剩余69%1972年,正值“打倒美帝国主义”的运动高潮,国内许多人仍对与美国领导人的接触充满疑虑和敌意。即使是毛主席批准的尼克松访华,许多人依旧难以理解:为什么周总理,作为中国政府的核心人物,必须去迎接美国总统?尤其是那时,周总理已经成为了四人帮的主要目标,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攻击他的突破口。在这样的压力下,周总理谨慎地要求摄影师确保拍摄的画面符合政治需要——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接待,更是一场关乎个人声誉与政治斗争的博弈。
杜修贤对周总理的意思早已心领神会,他事先设计了多种拍摄方案,并在尼克松走下飞机时,抓拍到了这张著名的照片。照片一经刊登在《人民日报》上,周总理精心布置的政治意图得到了有效体现。那些试图借此事寻找周总理把柄的对手,最终也无功而返,这一切都归功于周总理的高超政治智慧。
这张照片不仅是中国方面的精心安排,实际上,美国方面也有他们的特别要求。我们可以注意到,在照片中,除了尼克松和他的夫人,几乎没有其他美国官员出现在镜头中。那么,其他随行人员究竟去了哪里?事实上,这是尼克松为突出此次访华的重要性,特意做出的安排。出发前,尼克松下令,只有他和周总理握手拍照,其他人不得露面。飞机降落后,尼克松和夫人缓缓步下舷梯,而其他重要人物如国务卿罗杰斯、基辛格等则被要求暂时留在飞机上。为了确保这一安排的顺利进行,尼克松还安排了一名身材高大的副官守在飞机门口,防止其他人提前露面。直到尼克松与周总理完成握手与合影后,其他随行人员才得以下机。
此外,尼克松还精心安排了到达的时间,以确保此次历史性事件能够在美国国内广泛传播。尼克松的飞机在上午11点30分抵达北京机场,考虑到时差问题,这个时间恰好是美国晚上的黄金时段,正是美国电视观众收视的高峰时刻。因此,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也能达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。
这段历史事件充满了细节与精心策划,每一张照片、每一个时刻的安排,都在两国关系的外交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,当他走下舷梯时,看到了周总理站在那儿,身着厚重的大衣,虽然寒风刺骨,但他依然未戴帽子,表现出一种坚定与从容。当周总理开始鼓掌时,尼克松也停下脚步,照中国礼节回以掌声。他还回忆道:“我知道,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,福斯特·杜勒斯拒绝与周总理握手,这让他深感侮辱。如今,当我走下舷梯时,我决心伸出我的手,走向他。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,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礼节,而是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。”
这不仅仅是两位领导人的握手,更是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,也是全球政治格局变化的象征。
(参考资料:《红镜头中的周恩来》《改变世界的一周: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》《羊城晚报》)
发布于:天津市按月配资.股票杠杆交易平台哪个好.个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